2025年10月27日,《山东教育报》以《贯通的力量》为题,报道galaxy银河官网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衔接办学经验做法。全文如下:

贯通的力量
——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衔接的沂州实践与育人智慧
作为一所拥有30年九年一贯制办学经验的学校,galaxy银河官网始终秉持“九年成就一生”的办学理念,深耕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体化育人实践。随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至6600余名学生、410名教职工,学校深刻认识到:小学与初中的“学段割裂”已成为制约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,而“贯通”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力量。小初衔接作为贯穿九年育人链条的重要纽带,并非简单的“文化知识前置”,而是通过整合资源,优化配置,实现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“无陡坡、无断层、无障碍”,真正达成“6+3>9”的育人效果。本文结合办学实践,从整体设计、优势基础、目标体系与实施路径四个维度,系统阐述小初衔接的“沂州方案”。
一、小初衔接的整体设计:系统设计与多元推进
学校坚持“系统设计、融合贯通、梯次开展、多元推进”,将小初衔接的做法融入管理、教学与德育,形成 “三统一”立体育人思路。
统一“九年一贯”的育人目标体系。学校以“九年成就一生”办学理念为根本遵循,明确小初衔接不是“单向靠拢”,而是围绕“学生长远发展”这一共同目标协同发力。小学高段实施 “前瞻铺垫”,提前渗透初中所需知识与能力;七年级则需采取“回顾衔接”方式,适当放缓初始教学节奏,系统补齐学生的小学知识短板。通过双向互动与目标对齐,最终实现“小学为初中奠基、初中为小学延伸”的育人闭环与高效衔接。
统一“学段协同”的管理组织架构。学校打破“小学部、初中部分开单独管理”的传统模式,将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放在一起设为“衔接学段”,成立“衔接教研组”与“学生成长指导组”,实现“教学计划统一制定、学生发展统一跟踪、问题解决统一协调”,从管理体制上消除学段壁垒,为衔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。
统一“习惯养成”的育人根基建设。“习惯是衔接的隐形桥梁”—— 心理习惯关乎抗压能力,学习习惯影响节奏适应,生活习惯决定自我管理,思维习惯关联知识理解。学校破除“重知识、轻习惯”的误区,通过“心理赋能、日常渗透、家校协同”三大策略,让习惯培养贯穿六年级至七年级全过程,避免“小学习惯断层、初中重新适应”的发展困境,为学生长远发展筑牢根基。
二、小初衔接的优势基础:环境、资源与师资的支撑
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,学校具备 “环境、资源、师资” 三大天然优势,这些优势为“贯通力量”的充分释放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环境连续:校内六七直升,缓解适应焦虑。对学生而言,“不换校园的衔接”是最大的环境优势:小学毕业生无需面对“新学校、新同学、新环境”三重陌生感,教室、操场、图书馆、食堂等场所均为熟悉场景,甚至部分初中教师曾担任过小学社团指导老师。这种“环境连续性”能快速消除学生对初中生活的恐惧心理,使其专注学业发展。
资源共享:整合教学资源,丰富衔接内容。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,使学校的教学资源、设施场所能够“跨学段流动”,为衔接工作提供充足支撑。一是教学资源共享:小学与初中共建 “探究性学习资源库”,包括数学 “代数启蒙微课”、语文 “篇章阅读素材”、科学 “实验操作视频” 等,实现教学内容自然延伸;二是设施场所共享:少年科学院、科技创新实验室、理化生实验室等专业设施,对小学高段开放 “衔接体验课”,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规范与流程。
师资融通:打破学段壁垒,实现协同教学。师资是衔接的“核心要素”,学校通过三大举措激活师资优势:一是跨学段任教:探索优秀教师 “小学直升初中” “初中下沉小学”的调配机制,做到熟悉内容,方便精准衔接。二是联合教研制度:成立 “小初衔接教研组”,每周开展集体教研,梳理 “知识断层点” 与 “能力衔接点”,编制《学科衔接教学指南》;三是教师发展一体化:鼓励跨学段培训与课题研究,提升贯通育人能力,并纳入教师评价。
三、小初衔接的目标体系:学业、行为与特长三维贯通
基于“贯通育人”的理念,学校将小初衔接目标细化为“学业、行为、特长”三个维度,助力学生实现“平稳过渡、持续成长”。
学业目标:实现内容融通,变“陡坡”为“缓坡”。针对初中知识难度“断崖式上升”的普遍问题,通过“提前渗透、梯度铺垫”,充分利用六年级学生的时间优势,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,引导学生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平稳过渡,将学业发展的“陡坡”转化为“缓坡”。
行为目标:促进习惯养成,实现从“他律”到“自律”。借助“学长引领”与“习惯养成”双轮驱动,引导学生从小学阶段的“教师监督式他律”,逐步过渡到初中阶段的“自我管理式自律”,培养其时间管理、任务规划与行为结果相统一的目标认知。
特长目标:构建进阶体系,从 “萌芽” 走向 “出彩” 。依托学校 科技、体育、艺术、文学 四大特色领域,构建 “小学兴趣启蒙——初中能力进阶——赛事成果赋能” 培养体系,借助节日活动的连续性与递进性,确保特长学生升入初中后 “兴趣不中断、培养不重复”。
四、小初衔接的实施路径:学科、习惯与特长全面落地
围绕“学科衔接、学生习惯、特长培养、”三大核心,学校各学科团队结合学情制定具体实施路径,将“贯通”理念落实到教学与育人环节的全过程。
学科衔接路径:分学科构建“梯度过渡方案”。
语文:“积累+习惯”双轮驱动衔接。围绕诵读、练字、阅读、作文,构建“知识积累—习惯养成—能力提升”体系。如以六年级“提取关键信息、概括大意”对接七年级“分析人物、理解主旨、赏析手法”,课堂渗透进阶要求,实现语文核心能力连贯培养。
数学:“三阶段递进”破解思维断层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,分为“基础铺垫、深度衔接、综合巩固”三阶段,聚焦知识、思维、习惯等基本目标。通过梳理小学核心知识点、渗透初中内容,搭配多样化教学评价,助力学生适应初中节奏,提升数学核心素养。
英语:“四模块突破”夯实中考根基。结合临沂中考英语分值提升,围绕“音标认读、词汇拓展、课文理解、写作入门”四模块。以趣味音标练“见词能读”,补充阅读材料,兼顾预习、阅读训练与写作范例,贴合六年级认知,对接初中学习需求。
科学:以“问题导向”重构知识框架。基于大概念设计大单元教学,开展主题式项目化教学,开放初中实验室让学生熟悉简单仪器并开展基础实验,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。
习惯培养路径:构建全方位贯通育人生态。
小初衔接的本质是学生从“被动管理”向“自主掌控”的能力跃迁。学校围绕心理、学习、行为三个切入点,以“问题导向、自主管理、家校协同”为原则,认真落实习惯养成。
一是心理习惯:以“情绪赋能”塑造坚韧品格。每月开展一节心理班会课,设计“周计划表”,推行“每日进步点”,开设“周末吐槽大会”, 教给学生情绪识别、压力管理与冲突解决等实用技巧,畅通学生情绪宣泄渠道,构建全方位心理支持系统。
二是学习习惯:以“自主规划”适配初中节奏。引导学生建立 “微观时间管理” 意识,设计“每日3件事”打卡机制,通过“大目标—小拆解—常复盘”演练,培养“听课专注”“高效记录”“错题归因”等关键习惯,提高学习效率。
三是行为习惯:以“责任担当”培养独立能力。明确标准要求,培养规律作息、电子产品控制、家务参与等基础能力。开展“我是班级小主人”活动,让学生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强化集体意识,让学生在集体中有成就感和存在感。同时做好家校共育,每周发送“习惯小提醒”,定期开展“衔接云课堂”,引导家长知晓教育规律,避免“学校培养、家庭脱节”。
特长培养路径:以四大节日为载体的搭桥课程。
学校以 “科技节、艺术节、体育节、读书节” 四大节日为平台,春天开展体育节、夏天开展艺术节、秋天开展科技节、冬天开展读书节,依托节日活动,让学生“个个有特长、人人都精彩”。
以科技节为例:小学阶段聚焦兴趣启蒙,开展 “科技小发明展”、3D打印、航模飞行等活动。搭配每周一次科技特色课后服务课,邀请初中科技教师开展编程体验课,渗透人工智能基础教学;初中阶段以竞赛突破为目标,将科技节升级为 “科技创新成果展演 + 竞赛备战” 模式,由专业教师带队备战赛事。10多年来共有3000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,30名学生荣获临沂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,学校被评为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,2024年2月入围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学校。
除了科技节,学校在其他方面的特长培养也取得显著成效,先后获评 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”“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”“全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” “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”等荣誉称号。
通过多年来的深入探索与实践,我们深刻地体会到:小初衔接的“贯通力量”,绝非来自单一环节的改进,而是环境、资源和师资的深度融合,是学业、行为和特长的递进协同,是学校、教师和家长的同频共振。从“环境熟悉”到“资源共享”,从“学业缓坡”到“特长进阶”,每一条路径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:让学生在九年一贯的育人体系中,无需“跨越断层”,就可以“平稳成长”。未来,学校将继续深化“贯通”理念,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衔接、特长培养与习惯养成的实施路径,让“九年成就一生”的办学理念真正落地生根,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初衔接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样本,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沂州智慧! (徐勤波 王宗美 云凤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