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动态

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校新闻 > 工作动态
《山东教育报》报道我校开心农场劳动教育经验做法
2025年10月19日 09:12:07 作者: 点击:

20251015日,《山东教育报》《“开心”农场  “育”见成长》为题,报道我校开心农场劳动教育经验做法。全文如下:

20251015山东教育报.jpg

“开心”农场   “育”见成长

———沂州实验学校创新开展四季“耕”学劳动教育侧记

□ 本报记者   李思飏

“红薯粉条,纯手工制作。”“耕植叶壳画,独一无二的艺术品。”稚嫩而响亮的吆喝声在校园里此起彼伏。在galaxy银河官网的校园集市上,小“摊主”们正热情自信地向“顾客”们推销自己的劳动成果。近年来,学校以“开心农场”为平台,积极开发学生劳动场域,加强基础学科与劳动课程相融合,打造“四季‘耕’学劳动教育”系列课程,让学生体验“种植、加工、销售”的全过程,走出了一条城区学校开展劳动育人实践的新路径。

“最初只是想让孩子们沾点儿泥土气,知道粮食来之不易。”学校教务处主任王宗美望着热闹的集市感慨,“没想到,这片小小的‘开心农场’如今已成为同学们体验耕耘、创造价值、学习销售的成长平台。”  

流转:四季“耕”学的时间图谱

沂州实验学校的劳动教育根植于自然的节律。学校以本地蔬菜、花生等作物为基本种植内容,按“春耕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这一时间轴,开发出系列劳动课程,为同学们谱写了一曲生动的劳动四季歌。

74fd3af792b9e71af95f815e5478a1c4.jpg

立春刚过,同学们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积肥,为春耕春播积蓄能量。惊蛰雷动,田垄间活跃起松土、追肥的身影。清明前后,农场的空气里弥漫着艾草的清香———师生巧手制作青团,将春天的滋味揉进美食。立夏来临,“捉虫比赛”趣味上演,同学们化身“农田卫士”,在保护幼苗中学习如何保护生态的知识。夏至的阳光炽热,除草、为瓜果搭架成为主要任务。大暑来临,需要防旱护苗,同学们在轮值灌溉中体会到水资源的珍贵。待到立秋,同学们摩拳擦掌准备着“丰收季大作战”。立冬时节,“粮果贮藏、越冬计划”便提上日程,同学们学习科学储存收获的红薯、花生,确保它们安全过冬。冬至到来,学校还会组织同学为果树涂白,防冻防裂。

为传承和创新传统农耕文化,学校推出特色主题活动,劳动被赋予深厚的文化与艺术色彩。“字在田园”活动中,同学们在大地上“书写”感悟;“诗在田园”活动中,语文老师指导同学们用稚嫩的诗句赞美劳作;“画在田园”活动中,美术老师指导同学们以画笔描绘劳动场景。最富创意的是“印在田园”———蔬菜拓印美育活动:一片片形态各异的菜叶,还有蔬果的横截面,蘸上环保颜料,在白纸上拓印出独一无二的自然肌理。

同学们在四季流转中传承农耕智慧,在劳动实践中熟识家乡的作物、掌握耕种技艺,将文学、艺术创作根植于土地……时间轴上刻下的,不仅仅是农事耕种的轨迹,还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厚植于少年心田的乡土情怀。

进阶:劳动“运营”的全程体验

在沂州实验学校,“开心农场”劳动课程绝非简单的种植活动,而是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成长阶梯。同学们一步一个脚印,从最初的劳动体验者逐步成长为自信满满的劳动“运营”小能手。

在这里,同学们的劳动成长始于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与实践。学校走廊、教室角落,还有同学们家中,都成了微型实验室,处处活跃着他们进行水培实验的身影。同学们选择蔬菜种子或蔬菜根部(如白菜根、萝卜头),观察记录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过程。“芦丁鸡的饲养与孵化”课程也深受同学们欢迎。雏鸡孵化中的耐心守候、破壳后的精心喂养,悄然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,也锤炼了他们持之以恒、认真负责的宝贵品质。在“动物饲料自己做”课程中,同学们利用菜叶边角料制作饲料,探索“粪便制肥”的有机循环,劳动与科学知识、环保理念巧妙相融,激发他们开启对更深层次认知的探索。

5813873e2a5635907668888e906cba4.jpg

随着劳动实践的深入,同学们进行劳动创造的激情在金秋时节被点燃。同学们亲手种植的红薯,收获后在“美食变形记”课堂上经历奇妙变身:经过洗净、蒸煮、切片、晾晒,变成香甜有嚼劲儿的红薯干;经过磨浆、沉淀、过滤,变身为洁白的红薯粉;将红薯粉再加工,神奇地转化为爽滑的红薯粉条。在工艺品制作课“纸上‘生’花”上,不起眼的花生皮成为主角,同学们发挥想象力,通过粘贴、拼画、染色等手法,将这些“废弃物”变为充满乡土气息的精美画作或装饰品。这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,更让他们真切体悟到“劳动创造美”的真谛,惊叹于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无限可能。

学校的校园集市农商销售课,为同学们提供了市场初体验的逼真舞台。劳动成果要走向“市场”可不是简单的事儿,同学们面临的挑战从包装设计开始。同学们精心选择环保材料,构思独特图案,为每件产品量身定制“外衣”,在提升商品附加值中展现自己的智慧。展台布置同样考验心思,他们运用课堂所学,动手搭建、装饰自己的“摊位”。最激动人心的是现场销售环节。“小摊主”们使出浑身解数:有人清晰介绍产品特色,有人热情招揽顾客,有人负责收银记账。吆喝声、讨价还价声、成交后的欢笑声交织回响。至此,从生产到加工、销售,劳动“运营”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同学们亲历的成长。

拓展:跨学科高融合的鲜活课堂

小小的一方“开心农场”,不仅是同学们劳动体验的平台,更是学校教育高度融合发展的新领域,是学校拓宽劳动教育路径的大基地。

“开心农场”作为劳动教育基础场域,成为打破学科壁垒、实现跨学科学习的鲜活课堂。语文课在这里能找到鲜活的素材,“观察日记”任务可以在田间完成,豆苗攀爬、雏鸡破壳的细节描写跃然纸上。科学课的探究变得触手可及。生物老师带着同学们对比不同光照、水分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差异,观察昆虫与植物的关系。数学课在这里格外实用,计算产量、估算成本收益、设计包装尺寸、规划滴灌用水———抽象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生动落地。

c149548eeacf0045238766bc969eed4c.jpg

问题成为劳动课程拓展的动力。烈日灼苗?那就设计“开心农场自动遮阳布”,利用光敏传感实现自动开合。浇水不便?那就动手研究部署“校园绿化带自动滴灌设备”,实现节水和精准浇灌。作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,沂州实验学校以科技赋能传统农耕,开展“智慧农业小能手”劳动项目,引导同学们将科学原理运用到劳动活动中。“要说最具科技感的,是学校的无土栽培劳动教室。”生物教研组长刘思锋老师介绍说,“为了解决传统土壤种植中的病虫害、农药喷洒和卫生问题,学校打造了无土栽培劳动教室,在室内放入‘植物工厂’和智能种植机,在保证蔬菜产量的同时,也有美观的展示效果。”

支撑这片活力沃土的,是校家社的合作共育。学校深知,优质劳动教育离不开强大的师资保障。学校专设劳动教育教师岗位,选拔有经验、有情怀的老师负责统筹和教学。特邀“第八届沂蒙乡村之星”、育苗专家吕庆轩担任劳动教育校外指导专家,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实操指导。此外,学校还积极邀请本地工匠、劳模、技术专家及有特长的家长走进校园,担任不同劳动项目(如木工、编织、烹饪、销售等)的导师。这种“专兼结合、内外联动”的模式,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。

2a91db1ee1ecc68710e5aea541ea78c.jpg

从春日埋下第一粒种子,到夏日挥汗守护,再到秋日满载而归,在集市上自信地销售自己的劳动成果———沂州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在真实的劳动场域中全过程地体验着劳动。他们收获的,不仅有蔬果的香甜,还有成长的喜悦。正如学校党委书记徐勤波所言:“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,更是价值观的塑造。学校里这方小小的农场,是同学们理解劳动价值、提升综合素养、萌生乡土情怀的起点,是用劳动品质赋能美好未来的坚实一步,也是教育回归本真的鲜活实践。”